低位肛瘘主要表现为肛周脓肿破溃后反复流脓、肛周皮肤瘙痒、局部硬结或索条状硬块、排便不适及肛门潮湿瘙痒等症状。低位肛瘘是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的慢性感染性管道,内口多位于齿状线附近,外口位于肛周皮肤。
肛瘘外口常有脓性、血性或黏液性分泌物排出,时多时少,反复发作。脓液刺激肛周皮肤可引起瘙痒。当外口暂时闭合时,脓液积聚可再次形成脓肿,出现红肿热痛等急性感染症状,破溃后脓液流出症状缓解。这种情况可能与肛腺感染、克罗恩病等因素有关,需通过肛瘘切开术、挂线疗法等手术治疗。
在肛瘘外口周围可触及条索状硬块,按压可有轻微疼痛,这是瘘管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的。硬结沿瘘管走行方向向肛门延伸,指检时可触及内口处有硬结或凹陷。这种情况通常需要手术彻底切除瘘管组织,防止复发。
由于瘘管炎症刺激,患者在排便时可能出现肛门坠胀、疼痛等不适感,尤其在粪便干燥时症状加重。部分患者因害怕疼痛而不敢排便,导致便秘形成恶性循环。保持大便通畅、温水坐浴可缓解症状,但根治需手术处理瘘管。
瘘管持续分泌的脓液和黏液会导致肛门周围皮肤长期潮湿,容易引发湿疹样改变,表现为皮肤潮红、糜烂、剧烈瘙痒。患者常因搔抓导致皮肤破损感染。这种情况需保持肛周清洁干燥,必要时使用氧化锌软膏等药物保护皮肤。
单纯低位肛瘘一般无全身症状,但当急性发作形成脓肿时可出现发热、乏力等表现。若长期不愈的复杂性肛瘘可能导致贫血、消瘦等慢性消耗症状。这种情况提示感染较重,需及时进行手术引流和抗感染治疗。
低位肛瘘患者应注意保持肛周清洁,每日温水坐浴1-2次,每次10-15分钟;饮食上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久坐久站,适当进行提肛运动;内裤应宽松透气,并及时更换。若出现红肿热痛等急性感染表现,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头孢克肟胶囊、甲硝唑片等抗生素控制感染,但最终仍需手术治疗才能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