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可通过手术切除、肝动脉化疗栓塞、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放射治疗等方式治疗。肝癌通常由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黄曲霉毒素暴露、酒精性肝病、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早期肝癌患者若无手术禁忌证,可考虑肝部分切除术或肝移植术。肝部分切除术适用于肿瘤局限于单一肝叶且肝功能代偿良好的患者,术后需定期监测甲胎蛋白和影像学复查。肝移植术适用于符合米兰标准的患者,即单个肿瘤直径不超过5厘米或多发肿瘤不超过3个且最大直径不超过3厘米,无血管侵犯和肝外转移。
中晚期肝癌患者可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该治疗通过导管向肿瘤供血动脉注入化疗药物和栓塞剂,阻断肿瘤血供并局部释放高浓度药物。治疗前需评估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栓塞后综合征、肝功能暂时性损伤等。该治疗可重复进行,通常每6-8周一次,需配合影像学评估疗效。
晚期肝癌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索拉非尼片、仑伐替尼胶囊等分子靶向药物。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发挥作用,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手足皮肤反应、腹泻、高血压等。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肝功能、血常规和心电图,根据不良反应程度调整剂量或暂停用药。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可用于晚期肝癌治疗。免疫治疗通过激活T细胞抗肿瘤免疫应答发挥作用,可能引起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如甲状腺功能异常、肺炎、结肠炎等。治疗前需检测PD-L1表达水平,治疗期间每6-12周评估疗效并监测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无法手术的局部进展期肝癌可考虑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或选择性内照射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通过精确定位给予肿瘤高剂量照射,需配合呼吸门控技术减少肝脏移动影响。选择性内照射治疗将放射性微球经肝动脉注入肿瘤区域,治疗前需评估肝肺分流率以防放射性肺炎发生。放射治疗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疲劳、恶心、肝功能损伤等。
肝癌患者治疗期间需保持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蛋清等,限制钠盐摄入以防腹水加重。避免进食霉变食物,严格戒酒。根据体力状况进行适度活动如散步、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肝功能、肿瘤标志物和腹部影像学,出现腹痛加重、黄疸、消瘦等症状及时就诊。保持乐观心态,家属应给予心理支持,配合医生完成全程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