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在中医学中可能由肝郁化火、心脾两虚、阴虚火旺、胃气不和、痰热内扰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疏肝解郁、健脾养心、滋阴降火、和胃安神、清热化痰等方式调理。
长期情绪不畅可能导致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扰动心神。患者常见入睡困难、多梦易醒伴口苦咽干,舌红苔黄。中医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或选用丹栀逍遥丸、龙胆泻肝丸等中成药疏肝清热。日常可按摩太冲穴,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思虑过度或久病耗伤气血,致使心神失养。表现为睡眠浅、早醒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归脾汤是经典方剂,中成药可选人参归脾丸、柏子养心丸。建议用莲子、山药煮粥食疗,午后避免过度用脑。
肾阴不足致虚火上炎,常见于更年期或长期熬夜者。症状为心烦失眠、潮热盗汗、舌红少苔。常用黄连阿胶汤滋阴降火,中成药如知柏地黄丸、天王补心丹。睡前可用百合、麦冬代茶饮,忌食燥热之品。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胃不和则卧不安。多见脘腹胀满、嗳气反酸的失眠。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可消食和胃,轻症可用山楂、陈皮泡水饮用。晚餐应七分饱,睡前3小时禁食。
湿热蕴结生痰,痰热上扰心神。典型表现为头重胸闷、噩梦纷纭、苔黄腻。温胆汤是基础方,中成药如礞石滚痰丸、清气化痰丸。日常需忌肥甘厚味,适当运动排汗祛湿。
中医调理失眠需辨证施治,建议就诊正规中医机构。日常保持规律作息,睡前可用40℃温水泡脚15分钟,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阴虚者可常食银耳羹,痰湿体质宜用薏苡仁粥食疗。若持续失眠超过1个月或伴随严重焦虑,需中西医结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