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滴眼药需清洁双手、保持瓶口无菌、控制药量及按压泪囊区。主要有清洁准备、体位选择、药瓶操作、滴药手法、按压防吸收五个步骤。
滴眼前需用流动水和肥皂彻底清洗双手,避免手指接触眼睑或睫毛造成污染。检查眼药水瓶口是否完整无破损,开封超过一个月的眼药水禁止使用。佩戴隐形眼镜者需先摘镜,滴药后15分钟方可重新佩戴。
采取仰卧位或头部后仰坐位,用食指轻拉下眼睑形成结膜囊。儿童可由家长环抱固定头部,用棉签辅助拉开眼睑。避免站立滴药导致药液流失,青光眼患者需保持头部直立防止眼压升高。
悬垂持瓶距眼球1-2厘米,瓶口不可触碰睫毛或结膜。混悬型眼药水需摇匀10秒,凝胶剂型需挤压出米粒大小药量。多联用药时需间隔5分钟,先滴溶液再涂凝胶,抗生素类优先于抗炎类。
将药液滴入下穹窿结膜囊内,单次1滴即可。眼药水容量仅容纳20微升,多余药液会经鼻泪管流失。滴入后轻闭眼睑3分钟,转动眼球帮助分布,避免用力眨眼导致药液挤出。
滴药后用食指按压内眦泪囊区2分钟,阻断鼻泪管通路。含β受体阻滞剂、阿托品类等全身吸收性药物时尤为重要。儿童需家长辅助按压,避免药物经黏膜吸收引发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
滴眼药后出现持续刺痛、视力模糊需及时冲洗并就医。眼用制剂需单独存放避免混淆,硝酸毛果芸香碱滴眼液等需避光冷藏。长期用药者应定期复查眼压及角膜状况,糖尿病患者需监测血糖变化。使用氟米龙滴眼液等激素类药品时,需配合监测眼压的压平式眼压计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