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因素对失眠有显著影响。失眠可能由焦虑、抑郁、压力、创伤事件等心理因素引起,可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放松训练、改善睡眠环境等方式干预。
焦虑情绪会导致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障碍,表现为反复思考或躯体紧张。建议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调整不合理信念,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阿普唑仑、劳拉西泮、帕罗西汀等药物。
抑郁症患者常伴随早醒症状,可能与脑内5-羟色胺水平降低有关。需进行抑郁量表评估,可采用舍曲林、氟西汀、米氮平等抗抑郁药联合光照治疗。
工作生活压力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睡眠浅、多梦。推荐正念减压训练,配合渐进式肌肉放松,严重者可短期使用唑吡坦、右佐匹克隆等非苯二氮卓类药物。
重大创伤后可能出现噩梦、夜惊等睡眠障碍,属于创伤后应激障碍表现。需创伤聚焦心理治疗,必要时联用哌唑嗪、喹硫平等药物控制症状。
建立规律作息时间,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卧室保持黑暗安静环境有助于改善心理性失眠。若症状持续超过1个月建议至精神心理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