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发生的重要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环境暴露、不良生活习惯、慢性炎症刺激以及免疫系统异常。癌症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通常需要多因素共同参与。
部分癌症具有家族聚集性,与特定基因突变有关。例如BRCA1/2基因突变会增加乳腺癌和卵巢癌风险,林奇综合征与结直肠癌相关。这类患者需定期进行基因检测和癌症筛查。遗传性癌症占所有癌症病例比例较低,但发病年龄往往较早。
长期接触致癌物质是重要诱因。烟草烟雾含70多种致癌物,可导致肺癌、喉癌等;紫外线过度照射引发皮肤癌;石棉接触与间皮瘤相关;工业化学物如苯、砷等可能诱发白血病和肝癌。职业防护和减少暴露是关键预防手段。
吸烟使肺癌风险提高20倍,酗酒易致肝癌和食管癌。高脂低纤饮食增加结直肠癌概率,腌制食品含亚硝酸盐可能诱发胃癌。缺乏运动导致肥胖,与子宫内膜癌等13种癌症相关。改变这些可干预因素能显著降低患癌风险。
长期炎症状态可促进癌变。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慢性胃炎进而导致胃癌;乙肝病毒持续感染是肝癌主因;HPV病毒与宫颈癌密切相关;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直肠癌风险增加。控制感染和规范治疗慢性炎症疾病至关重要。
免疫监视功能下降时,异常细胞易逃避免疫清除。艾滋病患者易发卡波西肉瘤,器官移植后免疫抑制可能诱发淋巴瘤。自身免疫疾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也需警惕肿瘤发生。保持正常免疫功能有助于预防癌症。
预防癌症需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定期体检筛查、接种HPV和乙肝疫苗、戒烟限酒、保持健康体重、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加强体育锻炼、做好职业防护、控制慢性感染等。出现不明原因消瘦、异常出血、持续疼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癌症早期发现治愈率显著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可预防30-50%的癌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