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术后短期内少量粪便溢出属于正常现象,通常与创面未完全愈合或肛门括约肌功能暂时性失调有关。若持续超过1个月或伴随发热、剧烈疼痛需及时就医。
肛瘘手术会破坏部分肛门周围组织,术后创面渗出液可能混入微量粪便残渣,尤其在排便时因括约肌松弛更易发生。这种情况多出现在术后1-2周内,随着肉芽组织生长和肌肉功能恢复会逐渐消失。患者可观察到渗液呈淡黄色或带有粪色,但无恶臭或脓血,每日溢出量通常不超过5毫升。
若粪便溢出量较大、持续超过4周或出现粪水样排泄,可能提示存在未闭合的瘘管分支、括约肌损伤或创面感染。部分复杂肛瘘患者因术前瘘管走行较深,术中难以彻底清除所有感染灶,可能导致术后瘘管复发。此时溢出的粪便会伴有明显异味,排便时肛门坠胀感加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低热等全身症状。
术后应保持肛门清洁,每次排便后用温水冲洗并用医用纱布轻柔蘸干,避免使用粗糙纸巾摩擦。饮食需保证足够膳食纤维摄入,推荐每日进食西蓝花、燕麦等富含纤维食物300-400克,同时控制辛辣刺激食物。如发现溢出物性状改变或伴随肛门剧烈疼痛,应及时复查肛门镜和磁共振检查明确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