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感染可能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食物污染、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引起。肠道感染通常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脱水等症状。
病毒感染是导致肠道感染的常见原因,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等均可引起肠道感染。病毒性肠道感染多见于儿童,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患者可能出现水样腹泻、呕吐等症状。治疗以补液为主,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药物。
细菌感染也是肠道感染的重要原因,常见致病菌包括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大肠杆菌等。细菌性肠道感染多由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引起,患者可能出现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盐酸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诺氟沙星胶囊等。
寄生虫感染可导致肠道感染,常见寄生虫包括阿米巴原虫、贾第虫、蛔虫等。寄生虫感染多因饮用不洁水源或食用未煮熟的肉类引起,患者可能出现慢性腹泻、营养不良等症状。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抗寄生虫药物,如甲硝唑片、阿苯达唑片、吡喹酮片等。
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是肠道感染的重要诱因,食物可能在加工、储存过程中被病原体污染。常见高风险食物包括生食海鲜、未煮熟的肉类、变质乳制品等。预防措施包括彻底加热食物、保持厨房卫生、避免交叉污染等。
免疫力低下人群更容易发生肠道感染,如婴幼儿、老年人、HIV感染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免疫力低下时,肠道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下降,可能导致更严重的感染。这类人群应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免疫调节剂。
预防肠道感染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时应及时补充水分,必要时就医治疗。婴幼儿、老年人等易感人群更要加强防护,必要时可接种相关疫苗。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运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