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与骨髓瘤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测和临床症状综合鉴别。骨质疏松主要表现为骨密度降低,骨髓瘤则伴随异常浆细胞增殖和骨质破坏。诊断需结合X线、CT、骨密度检测、血尿免疫固定电泳及骨髓穿刺等结果。
骨质疏松的X线表现为骨小梁稀疏、骨皮质变薄,但无溶骨性破坏。骨髓瘤的典型影像学特征为多发性穿凿样溶骨性病变,CT可显示虫蚀样骨质缺损。全身低剂量CT或PET-CT有助于发现骨髓瘤的微小骨病灶,而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可量化骨质疏松程度。
骨质疏松患者血钙、磷和碱性磷酸酶通常正常,骨髓瘤患者可能出现高钙血症、肾功能异常。血清蛋白电泳中,骨髓瘤患者可见M蛋白峰,尿本周蛋白阳性。骨质疏松无此类特异性标志物,但骨代谢标志物如β-胶原降解产物可能升高。
骨髓穿刺是确诊骨髓瘤的金标准,可发现超过10%的克隆性浆细胞。骨质疏松患者的骨髓象通常正常,偶见造血细胞减少。骨髓活检联合免疫组化染色能进一步鉴别浆细胞表型,CD138和CD56阳性提示恶性增殖。
骨质疏松多表现为腰背痛、身高缩短和脆性骨折,疼痛多为机械性。骨髓瘤的骨痛呈持续性且夜间加重,可能伴随贫血、反复感染等全身症状。病理性骨折多见于椎体和肋骨,与骨质疏松的骨折分布存在差异。
骨髓瘤患者血清游离轻链比值异常,β2微球蛋白水平升高与预后相关。骨质疏松患者骨转换标志物如I型胶原羧基端肽、骨钙素可能异常,但无肿瘤相关性。联合检测血清肌酐、白蛋白等指标可辅助评估骨髓瘤分期。
建议出现不明原因骨痛或骨折的患者尽早就诊,完善相关检查。骨质疏松患者需长期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骨髓瘤确诊后需根据分期选择化疗、靶向治疗或干细胞移植。日常注意防跌倒,避免搬运重物,保证富含钙质的均衡饮食,定期监测骨密度和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