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对眼可能由生理性斜视、先天性眼肌发育异常、屈光不正或神经系统疾病引起,可通过眼部检查、屈光矫正、手术干预或神经康复等方式改善。
婴幼儿鼻梁未发育完全可能导致假性对眼,表现为双眼内眦赘皮遮盖部分白眼球。家长需定期观察,多数随年龄增长自然缓解,无须特殊治疗。
先天性眼外肌力量不平衡会导致真性斜视,常伴有头位偏斜。建议家长在宝宝3-6个月时进行专科检查,确诊后可考虑棱镜矫正或眼肌训练。
高度远视可能引发调节性内斜视,表现为看近物时对眼加重。需散瞳验光后配戴凸透镜,常用矫正药物包括阿托品滴眼液、环喷托酯滴眼液和托吡卡胺滴眼液。
脑瘫或颅内占位可能引起麻痹性斜视,多伴随眼球运动障碍。需通过头颅影像学排查原发病,治疗包括营养神经药物甲钴胺、维生素B1和神经节苷脂。
家长应避免在婴儿床悬挂单一位置玩具,定期更换摆放位置,若对眼持续超过6个月或伴有眼球震颤需及时就诊眼科与神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