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数情况下属于可控疾病,但严重程度与出血风险相关,主要分为轻度皮肤出血、黏膜出血、内脏出血及颅内出血四个发展阶段。
表现为四肢散在瘀点或瘀斑,血小板计数通常高于30×10⁹/L,可通过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如艾曲泊帕治疗。
伴随鼻出血、牙龈渗血等症状,血小板计数多低于30×10⁹/L,需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利妥昔单抗或脾切除术干预。
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或血尿,血小板常低于10×10⁹/L,需紧急输注血小板,并考虑二线治疗如血小板生成素类似物罗米司亭。
虽罕见但致死率高,需立即输注血小板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
建议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出现口腔血疱、视物模糊等预警症状时需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