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菰中毒通常由误食有毒野菰、烹饪不当、个体敏感反应及特殊病理状态引起,需根据具体原因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
部分野生菰类含有鹅膏毒素等剧毒成分,误食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应立即催吐并就医,临床可能使用活性炭、阿托品等药物进行解毒治疗。
未充分加热的野菰可能残留毒素,建议彻底煮沸15分钟以上。若出现口唇麻木等中毒症状,可遵医嘱使用维生素B6注射液或地塞米松等药物缓解。
部分人群对野菰中生物碱存在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或呼吸困难。需立即停食并服用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物,严重时需使用肾上腺素注射液。
肝肾功能不全者代谢毒素能力下降,食用野菰易导致中毒加重。此类患者出现腹泻、黄疸等症状时,需及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并配合护肝药物如谷胱甘肽。
采集野生食材时须严格辨别品种,食用后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慢性病患者及儿童应避免食用来源不明的野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