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低不一定是白血病。血小板减少可能由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药物副作用、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多种原因引起,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最常见原因,可能与自身抗体破坏血小板有关,表现为皮肤瘀斑或牙龈出血。治疗可遵医嘱使用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
部分抗生素、抗凝药或化疗药物可能导致骨髓抑制,引发血小板减少。停药后多可恢复,严重时可输注血小板或使用重组人白介素-11。
登革热、EB病毒等感染会暂时抑制血小板生成,通常伴随发热症状。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必要时使用利可君片、氨肽素等升血小板药物。
再生障碍性贫血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会影响造血功能,需骨髓穿刺确诊。治疗包括环孢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或造血干细胞移植。
发现血小板持续降低应尽早就医排查病因,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出血,适量补充富含铁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