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干胶质瘤治疗难度较大,预后与肿瘤分级、位置及患儿个体差异密切相关,主要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及靶向治疗。
局限性低级别胶质瘤可通过显微外科手术部分或全切,但脑干位置特殊,手术风险高,可能伴随吞咽困难、面瘫等神经损伤。
适用于无法手术或术后残留的高级别胶质瘤,质子治疗可精准靶向病灶,但可能引起放射性脑水肿、内分泌紊乱等远期副作用。
常用替莫唑胺、洛莫司汀等烷化剂,对弥漫内生型脑桥胶质瘤可延缓进展,需监测骨髓抑制和肝肾功能损害。
针对BRAF V600E突变可使用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但存在皮肤毒性、发热等不良反应,需基因检测指导用药。
建议家长定期进行神经影像学随访,配合康复训练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保证充足营养支持,避免剧烈运动引发脑干压迫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