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假性粒细胞减少症是一种血液系统异常表现,主要特征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但骨髓造血功能正常,常见于病毒感染、药物反应、免疫因素及遗传因素等情况。
部分病毒感染可导致中性粒细胞暂时性减少,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通常随感染控制后自行恢复,无须特殊治疗。
青霉素类抗生素、抗甲状腺药物等可能引起可逆性粒细胞减少,停药后多可缓解,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自身抗体破坏中性粒细胞导致减少,可能伴随反复感染,需通过免疫球蛋白治疗或糖皮质激素干预,常用药物包括泼尼松、丙种球蛋白等。
良性家族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遗传性疾病可表现为持续性轻度减少,若无严重感染可不治疗,定期监测血常规即可。
建议家长定期监测患儿血常规,避免接触感染源,出现发热等感染症状时及时就医,日常注意营养均衡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