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肛裂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局部药物护理、温水坐浴、就医治疗等方式改善。肛裂通常由便秘、局部感染、肛门括约肌痉挛、先天性肛门狭窄等原因引起。
增加膳食纤维和水分摄入可软化大便,推荐食用西蓝花、香蕉、燕麦、火龙果,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家长需每日记录患儿排便情况。
局部使用硝酸甘油软膏、利多卡因乳膏、复方角菜酸酯栓缓解疼痛和促进愈合,家长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每日两次10-15分钟40℃温水坐浴可放松肛门括约肌,家长需测试水温并全程陪护,坐浴后保持会阴干燥。
反复发作或伴出血的肛裂需就医,可能与克罗恩病、肛周脓肿有关,表现为持续疼痛、发热,医生可能建议肛门扩张术或括约肌侧切术。
家长应培养患儿定时排便习惯,避免久坐硬质座椅,发现肛周红肿渗液需立即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