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翅虫皮炎是由隐翅虫体液接触皮肤引起的炎症反应,主要表现为红斑、水疱、灼痛,严重者可出现糜烂或坏死。常见于夏季户外活动后,好发于暴露部位如面部、颈部、四肢。
隐翅虫体内含强酸性毒液,当虫体被拍打或压碎时,毒液接触皮肤可导致角质溶解和蛋白质变性,引发化学性灼伤样皮炎。
接触毒液后2-4小时出现条索状红斑,伴灼热刺痛感,24小时内发展成簇集性水疱,皮损形态多呈线状或片状分布。
根据特征性条状皮损、户外接触史可初步判断,需与接触性皮炎、带状疱疹等疾病鉴别,必要时行皮肤镜检。
立即用肥皂水冲洗患处,局部湿敷缓解灼痛,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继发感染时需配合抗生素治疗。
夏季夜间关好门窗避免虫类侵入,户外活动穿长袖衣物,发现皮肤接触虫体后勿直接拍打,及时用清水冲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