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出现红色的小血痣可能由毛细血管扩张、皮肤老化、肝病凝血功能障碍、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激光治疗、局部药物涂抹、原发病控制等方式改善。
长期日晒或外力摩擦可能导致局部毛细血管异常增生,表现为针尖至米粒大小的鲜红斑点。日常需避免暴晒和机械刺激,医生可能开具多磺酸粘多糖乳膏、维生素K1软膏等改善微循环药物。
中老年群体因胶原流失导致血管支撑力下降,易在躯干四肢出现樱桃状血管瘤。通常无须特殊处理,若影响美观可选用脉冲染料激光,配合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促进修复。
肝硬化患者因凝血因子合成不足可能出现蜘蛛痣,伴随肝掌或黄疸。需治疗原发病,临床常用注射用血凝酶、维生素K1注射液改善凝血功能,严重者需输注新鲜冰冻血浆。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的面颈部、黏膜常多发红痣,伴随反复鼻出血。建议介入栓塞治疗畸形血管,口服沙利度胺调节血管生成,必要时使用氨甲环酸注射液控制出血。
日常应注意观察红痣是否增大或出血,避免搔抓刺激,合并肝硬化患者需限制酒精摄入并定期监测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