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衰竭可能由病毒性肝炎、药物或毒物中毒、代谢异常、缺血性肝损伤等原因引起。
甲型、乙型、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导致急性肝衰竭,表现为黄疸、凝血功能障碍。需抗病毒治疗,可使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干扰素等药物。
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抗结核药物等肝毒性药物可能导致肝细胞坏死。需停用肝损药物,可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还原型谷胱甘肽、腺苷蛋氨酸等保肝药物。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Wilson病等代谢性疾病可引发肝衰竭,伴发意识障碍。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可使用青霉胺、锌制剂、血浆置换等方法。
休克、心力衰竭导致肝脏血流灌注不足,引起肝细胞缺血坏死。需改善循环,可使用多巴胺、前列地尔等改善微循环药物。
出现急性肝衰竭症状应立即就医,治疗期间需严格卧床休息,限制蛋白质摄入,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