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瓣是婴儿粪便中出现的白色颗粒或块状物,主要由未完全消化的奶液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凝结形成。
婴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胃酸和消化酶分泌不足,可能导致奶液中的酪蛋白与钙结合形成凝块。母乳喂养时,奶瓣多呈现细小颗粒状;配方奶喂养时,由于蛋白质分子较大且脂肪结构不同,奶瓣可能更明显。生理性奶瓣通常伴随金黄色软便,无异味且婴儿进食睡眠正常。部分婴儿因乳糖酶暂时性不足,可能出现一过性奶瓣增多现象,多数会随月龄增长逐渐改善。
病理性奶瓣可能伴随腹泻、血丝便、呕吐或哭闹不安,需警惕牛奶蛋白过敏、乳糖不耐受或肠道感染。牛奶蛋白过敏者粪便中可见黏液和血丝,皮肤可能出现湿疹;乳糖不耐受者常出现水样便伴酸臭味;肠道感染时多伴有发热和食欲下降。先天性代谢疾病如苯丙酮尿症也会导致异常奶瓣,但较为罕见。
哺乳期母亲需保持饮食均衡,避免过量摄入高脂肪食物。配方奶喂养者可尝试更换部分水解蛋白奶粉,并注意奶具消毒。若奶瓣持续增多或伴随其他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排查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