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低烧通常表现为长期持续性低热,体温多在37.5-38℃之间波动,可能伴随夜间盗汗、乏力、体重下降等症状。低烧特点主要有反复性、无明确感染灶、常规退热药效果不佳、伴随血象异常。
白血病低烧常反复出现,持续时间超过两周,与肿瘤细胞释放致热因子或免疫功能紊乱有关,需通过血常规、骨髓穿刺确诊。
发热时无咳嗽、尿痛等局部感染症状,但中性粒细胞减少可能合并隐匿感染,需完善降钙素原、血培养等检查。
普通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效果有限,需针对白血病本身进行化疗,常用药物包括阿糖胞苷、柔红霉素、长春新碱等。
发热同时伴有血红蛋白下降、血小板减少或白细胞计数异常,骨髓检查可见原始细胞比例增高,需警惕高白细胞血症风险。
白血病患者出现低烧时应避免自行用药,建议记录体温变化曲线,保持口腔清洁,高蛋白饮食有助于改善营养状态,确诊后需严格遵循血液科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