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白血病可能由化学药物暴露、放射线损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遗传易感性等原因引起,治疗需根据具体诱因采取化疗、靶向治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
长期接触烷化剂、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等化疗药物可能损伤造血干细胞DNA,临床表现为贫血、感染倾向,治疗需停用致病药物并采用阿糖胞苷、柔红霉素等化疗方案。
大剂量电离辐射可导致骨髓造血微环境破坏,可能伴随皮肤纤维化,需进行造血生长因子支持治疗,严重者考虑异基因骨髓移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进展为白血病概率较高,与TP53基因突变相关,表现为血细胞病态造血,可使用地西他滨等去甲基化药物控制病情进展。
范可尼贫血等遗传性疾病患者DNA修复机制缺陷,易在环境因素触发下恶变,需定期监测血象,必要时进行预防性造血干细胞移植。
接触苯等化学物质或接受放疗者应定期进行血常规和骨髓检查,出现乏力、出血等症状时及时就诊血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