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息肉中腺瘤性息肉(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癌变风险较高,其他类型如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通常为良性。直肠息肉主要分为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四类。
腺瘤性息肉可能与遗传因素、长期高脂饮食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便血或排便习惯改变。可通过肠镜下切除治疗,常用药物包括乳果糖口服溶液、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莫沙必利片。
绒毛状腺瘤属于腺瘤性息肉亚型,癌变概率超过管状腺瘤,通常与年龄增长相关。建议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需遵医嘱使用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片、云南白药胶囊。
混合型腺瘤具有管状和绒毛状双重特征,癌变风险介于两者之间。治疗需结合病理分级选择内镜切除或手术,术后可配合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肠道菌群。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会导致多发性息肉,40岁前癌变概率极高。需定期肠镜监测并预防性切除,必要时行全结直肠切除术。
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及时处理,日常减少红肉摄入并增加膳食纤维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