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乳晕破皮可能由婴儿衔乳姿势错误、乳头过度清洁、乳汁淤积、真菌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哺乳方式、保持适度清洁、及时排空乳汁、抗真菌治疗等方式缓解。
婴儿含接乳头时未完全包含乳晕,导致局部摩擦增加。建议家长采用摇篮式或橄榄球式哺乳姿势,确保婴儿张大嘴含住大部分乳晕,哺乳后涂抹羊毛脂乳头霜。
频繁使用肥皂或消毒湿巾清洁会破坏乳晕皮脂保护层。家长需改用温水清洗,哺乳前后无须特殊消毒,自然风干后薄涂母乳或医用凡士林保护皮肤。
乳腺导管堵塞可能导致乳汁渗入乳晕表皮间隙。表现为局部肿胀发亮,可通过热敷后手法排乳缓解,严重时需医生开具乳癖消片或蒲公英颗粒促进疏通。
念珠菌感染常见于母婴交叉传染,伴随乳晕周圈脱屑及灼痛。需医生确诊后使用制霉菌素软膏、克霉唑乳膏等抗真菌药物,同时煮沸消毒哺乳用品。
哺乳期间选择纯棉透气内衣,避免使用防溢乳垫的塑料膜层,破皮处可暂时用乳头保护罩隔离,若出现化脓或发热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