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通常不会直接导致败血症,但某些类型的紫癜可能增加感染风险进而诱发败血症。紫癜主要分为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类型,败血症的发生与紫癜类型、皮肤屏障破坏程度及继发感染等因素相关。
过敏性紫癜属于血管炎症反应,皮肤黏膜出血点通常无开放性破损,继发感染概率较低。治疗以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为主,需避免接触过敏原。
血小板显著降低可能导致黏膜出血或皮下血肿,若皮肤破损未及时处理可能增加细菌入侵风险。需提升血小板计数,常用药物包括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免疫球蛋白等。
紫癜患者抓挠皮损或护理不当可能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侵入,表现为局部红肿化脓。需外用莫匹罗星软膏抗感染,严重时口服头孢克洛。
部分紫癜患者伴随免疫缺陷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可能增加败血症概率。需定期监测感染指标,必要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紫癜患者应保持皮肤清洁完整,出现发热、伤口渗液等感染征兆时需及时就医。日常避免剧烈摩擦皮损部位,均衡营养有助于维持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