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蛋白血症可能由营养不良、蛋白质吸收障碍、肝脏合成功能下降、肾脏异常丢失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治疗原发疾病、补充白蛋白制剂等方式干预。
长期饮食中蛋白质摄入不足或热量缺乏,导致血浆蛋白合成原料短缺。建议增加鸡蛋、鱼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摄入,严重者需肠内营养支持。
慢性胃肠疾病如乳糜泻、克罗恩病等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需治疗原发病,可短期使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口服胰酶肠溶胶囊等改善吸收功能。
肝硬化等疾病导致白蛋白合成能力降低,常伴随腹水、水肿。需护肝治疗,必要时静脉输注人血白蛋白,配合使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复方甘草酸苷片等药物。
肾病综合征等疾病使蛋白质经尿液大量丢失,表现为严重水肿。需控制蛋白尿,常用药物包括缬沙坦胶囊、呋塞米片、醋酸泼尼松片等。
日常需保证每日每公斤体重1-1.5克蛋白质摄入,定期监测血清白蛋白水平,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蛋白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