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性肝硬化是指肝脏在慢性炎症持续刺激下,肝细胞反复坏死、再生,伴随进行性纤维组织增生和假小叶形成的病理阶段,属于肝硬化进展期。
病毒性肝炎长期未控制是主要诱因,乙肝或丙型肝炎病毒持续复制导致肝细胞损伤,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也可引发持续性肝实质破坏。
肝脏呈现弥漫性结节样改变,纤维间隔包绕再生结节,肝小叶结构紊乱,门静脉高压逐渐形成,可能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并发症。
除乏力、腹胀等基础症状外,可能出现黄疸加重、凝血功能障碍、腹水进行性增多等失代偿表现,实验室检查显示转氨酶持续异常。
需立即控制原发病因,抗病毒治疗适用于病毒性肝炎,糖皮质激素用于自身免疫性肝病,必要时需进行肝移植评估,同时需防治门脉高压并发症。
患者应严格戒酒并低盐饮食,定期监测肝功能与腹部超声,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出现呕血或意识改变需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