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切口下方出现硬疙瘩可能由瘢痕增生、缝线反应、局部血肿机化或脂肪液化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热敷、药物注射、激光治疗或手术修复等方式改善。
术后纤维组织过度修复形成增生性瘢痕,表现为质硬结节伴瘙痒。早期可局部涂抹硅酮凝胶,中重度需注射曲安奈德或复方倍他米松等糖皮质激素。
可吸收缝线未被完全吸收引发异物反应,形成包裹性硬结。多数可自行软化吸收,持续存在时可考虑注射透明质酸酶或局部使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
术后皮下出血形成的血肿逐渐纤维化,触摸呈硬块状。小范围可通过微波理疗促进吸收,范围较大时可能需要穿刺抽吸或手术清除机化组织。
手术创伤导致脂肪细胞坏死液化,继发炎症形成硬结。轻度可外敷硫酸镁溶液,合并感染需使用莫匹罗星软膏,严重者需清创引流。
建议每日观察硬结变化情况,避免局部抓挠压迫,术后满6周仍未消退或出现红肿热痛时应及时复查,必要时行超声检查明确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