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表面出现米粒大小的凹坑多数属于轻度釉质缺损,可能由釉质发育不全、酸蚀症、龋齿早期或牙齿磨损引起,若无疼痛感染可暂观察。
胚胎期釉质形成受阻导致牙面凹陷,表现为对称性浅凹。建议使用含氟牙膏强化牙体,定期涂氟保护,缺损严重时可选择树脂修复。
长期接触酸性物质导致釉质脱矿,凹坑边缘呈半透明状。需减少碳酸饮料摄入,餐后清水漱口,必要时进行渗透树脂微创治疗。
龋坏局限于釉质层形成白垩色凹陷。可通过再矿化疗法处理,使用含氟化钠或磷酸钙的牙科制剂,每季度复查监测进展。
异常咬合或硬物摩擦造成局部缺损。建议调整咬合习惯,夜间佩戴咬合垫,缺损较深时需复合树脂填充恢复形态。
日常避免咀嚼硬物,选用软毛牙刷轻柔清洁凹坑处,每半年进行口腔检查监测缺损变化情况,出现冷热敏感或着色加深需及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