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牙周炎主要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牙齿松动移位、牙槽骨快速吸收,常见于青春期人群,与口腔卫生不良、激素变化等因素相关。
好发于11-18岁青春期,病变进展速度较成人快3-4倍,早期即可出现前牙扇形移位,牙槽骨呈弧形吸收。
伴放线聚集杆菌感染是主要致病菌,青春期激素变化加重牙龈炎症反应,遗传因素可增加患病概率。
X线显示第一磨牙和切牙区垂直型骨吸收,探诊深度超过4毫米,存在活跃期和静止期交替现象。
基础治疗包括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严重者需配合抗生素治疗,正畸干预需在炎症控制后进行。
建议每3个月进行专业洁治,使用含氯己定漱口水,选择软毛牙刷避免牙龈损伤,定期拍摄X线监测骨吸收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