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短期肝脏炎症,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多数患者可在6个月内康复。
主要通过血液、母婴或性接触传播,病毒侵入肝细胞后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肝损伤。治疗以休息为主,可遵医嘱使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抗病毒药物。
机体清除病毒过程中产生的炎症反应是主要致病机制,表现为转氨酶升高。需监测肝功能,必要时使用甘草酸制剂等保肝药物。
无防护性行为、共用注射器等可能增加感染风险。接触后24小时内可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暴露后预防。
感染孕妇分娩时可能传染新生儿,需在出生12小时内联合接种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阻断成功率超过90%。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饮食选择高蛋白低脂肪食物,避免饮酒和损肝药物,定期复查肝功能直至完全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