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后位可能由先天因素、分娩损伤、盆腔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原因引起。
部分女性天生子宫韧带较长或子宫形态异常,导致子宫向后倾斜。这种情况若无症状通常无须治疗,定期妇科检查即可。
多次分娩或产程异常可能造成子宫韧带松弛,产后恢复不佳时易形成子宫后位。建议产后进行盆底肌锻炼,必要时使用盆底康复仪。
慢性盆腔炎可能导致盆腔粘连,牵拉子宫使其位置改变。可能与细菌感染、手术操作等因素有关,常伴随下腹坠痛、异常分泌物。可遵医嘱使用头孢曲松、甲硝唑、多西环素等药物。
异位内膜组织在子宫直肠陷凹处生长,可能导致子宫后倾固定。通常与经血逆流、免疫异常有关,表现为痛经、性交痛。可选用布洛芬、孕三烯酮、GnRH类似物等药物控制症状。
日常避免长期保持同一姿势,适度进行瑜伽猫式等改善盆腔血液循环的运动,合并严重症状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