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梗死的发生通常需要同时满足血管阻塞和血流再灌注两个条件,主要诱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凝血功能障碍及血管畸形等基础病变。
血栓或栓塞导致局部血管完全闭塞,常见于心房颤动引起的脑动脉栓塞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
阻塞血管周围侧支循环开放或血栓部分溶解后,血液重新流入缺血区,此时受损血管壁因缺氧脆弱易破裂。
高血压或淀粉样血管病导致的小动脉玻璃样变,或动静脉畸形等先天缺陷,可能在再灌注时发生血管破裂。
抗凝治疗过度、血小板减少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情况会加重出血风险,尤其合并血管内皮损伤时更易发生。
控制高血压、规范抗凝治疗及定期筛查血管病变可降低出血性梗死风险,突发神经功能缺损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