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感染性发热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干预、病因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治疗。非感染性发热通常由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内分泌紊乱、药物反应等原因引起。
使用温水擦浴或冰袋冷敷额头、腋下等部位,避免酒精擦拭。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重复进行物理降温。
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解热镇痛药可遵医嘱使用。药物反应引起的发热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
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与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关节肿痛、皮疹等症状,需使用免疫抑制剂。肿瘤性疾病需进行放化疗等抗肿瘤治疗。
保持每日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选择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保证充足睡眠。
建议每日监测体温变化,记录发热规律。若持续发热超过3天或体温超过39摄氏度,应及时就医完善血常规、炎症指标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