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流脓可能由外耳道炎、中耳炎、鼓膜穿孔、胆脂瘤型中耳炎等疾病引起,症状按早期渗出、进展期化脓、严重并发症顺序发展。
多因挖耳损伤或进水感染,表现为耳痛伴黄色分泌物,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硼酸酒精溶液控制炎症。
常继发于感冒,脓液黏稠伴听力下降,需用头孢克洛、阿莫西林、桉柠蒎肠溶软胶囊抗感染,鼓膜膨隆时需切开引流。
外伤或感染导致穿孔,脓液带血丝,急性期用抗生素滴耳液,穿孔较大需行鼓膜修补术或鼓室成形术。
中耳上皮堆积形成胆脂瘤,脓液恶臭伴骨质破坏,必须手术清除病灶,可选乳突根治术或鼓室探查术。
避免耳道进水,发作期减少辛辣食物,出现发热或眩晕需立即就诊,儿童患者家长需每日观察耳道分泌物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