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起水泡可能由摩擦刺激、接触性过敏、感染性疱疹、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局部护理、抗过敏治疗、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等方式干预。
长时间摩擦导致表皮分离形成水泡,常见于手脚部位。避免继续摩擦并保持干燥,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严重时使用水胶体敷料保护创面。
接触化学品或致敏物质引发局部炎症反应。立即用清水冲洗并远离过敏原,可口服氯雷他定缓解症状,外涂氢化可的松乳膏减轻红肿。
单纯疱疹病毒或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导致簇集性水泡,多伴有疼痛或发热。需口服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配合喷昔洛韦乳膏局部涂抹控制病毒复制。
天疱疮等疾病会破坏皮肤黏附结构形成松弛性大疱。需系统使用泼尼松等免疫抑制剂,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调节异常免疫反应。
出现水泡后避免自行挑破,保持患处清洁干燥,穿着透气衣物减少摩擦部位刺激,若伴随发热或大面积水泡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