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出血可能由外耳道损伤、中耳炎、鼓膜穿孔、颞骨骨折等原因引起,需根据具体病因采取清洁护理、抗生素治疗、手术修复等措施。
挖耳不当或异物划伤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表现为少量鲜红色血液。用无菌棉球轻压止血,避免沾水,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预防感染。
化脓性中耳炎可能伴随鼓室黏膜溃破出血,常伴耳痛、听力下降。需口服头孢克洛控制感染,配合硼酸冰片滴耳液消炎,严重者需鼓膜穿刺引流。
气压伤或感染导致鼓膜破裂出血,突发耳闷、耳鸣。小穿孔可自愈,大穿孔需鼓室成形术,期间禁用滴耳液,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预防感染。
颅脑外伤累及颞骨时出现耳道大量出血,伴脑脊液漏。需急诊行颞骨CT明确骨折范围,严重者需开颅手术固定,同时静脉输注甘露醇降低颅压。
避免自行掏耳,游泳时佩戴耳塞,外伤后立即就诊。出血期间保持耳道干燥,饮食宜清淡,适当补充维生素K促进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