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叮咬后可通过冷敷止痒、局部用药、避免抓挠、预防感染、观察症状等方式处理。蚊子叮咬通常由蚊虫唾液蛋白引发过敏反应导致,表现为红肿、瘙痒等症状。
被蚊子叮咬后立即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患处5-10分钟,低温能收缩血管减缓炎症反应,降低组胺释放速度从而缓解瘙痒。冷敷时需用干净毛巾包裹冰袋避免冻伤皮肤,每日可重复进行2-3次。若皮肤出现苍白或麻木感应暂停冷敷,婴幼儿使用时需缩短单次冷敷时间。
可遵医嘱使用炉甘石洗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地奈德乳膏等外用药。炉甘石洗剂通过氧化锌成分收敛止痒,适用于轻度红肿;糖皮质激素药膏可抑制免疫反应,适用于持续瘙痒或较大丘疹。涂抹前需清洁皮肤,避开破损处,儿童使用需选择低浓度剂型。
抓挠会破坏皮肤屏障导致继发感染,可能引发脓疱疮或蜂窝织炎。可修剪指甲或佩戴手套减少抓伤概率,儿童患者家长需用衣物遮盖叮咬部位。夜间瘙痒明显时可轻拍代替抓挠,穿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刺激。
叮咬处出现渗液或脓疱时,可用碘伏消毒液清洁后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细菌感染。保持患处干燥清洁,避免接触污水或沙土。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者被叮咬后需加强观察,出现发热或淋巴管红线应立即就医。
蚊虫可能传播登革热、疟疾等疾病,若叮咬后出现高热、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或局部肿胀持续扩大超过3天,需排查虫媒传染病。前往热带地区后被叮咬出现异常反应时,应告知医生旅行史进行针对性检查。
日常需安装纱窗蚊帐等防蚊设施,外出时使用避蚊胺成分驱蚊剂,清除家中积水容器减少蚊虫滋生。过敏体质人群被叮咬后易出现大疱或血管性水肿,可备氯雷他定片等抗组胺药物应急。婴幼儿被多部位叮咬或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过敏反应时,家长需立即送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