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日常用餐一般不会传染乙肝病毒。乙肝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医源性传播和密切生活接触传播,但共用餐具、共食等行为通常不会导致感染。
乙肝病毒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感染者的血液传播。常见于输血、共用注射器、纹身、穿耳洞等操作中消毒不彻底的情况。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或牙刷等措施可降低感染风险。若发生职业暴露或意外接触,需及时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病毒可通过胎盘、分娩过程或产后密切接触由母亲传染给婴儿。携带乙肝病毒的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母婴阻断治疗,新生儿需在出生后12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母乳喂养时若乳头皲裂出血应暂停哺乳。
无防护的性行为可能通过体液交换传播乙肝病毒。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降低传播风险。建议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性伴侣接种乙肝疫苗,定期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水平。多性伴侣人群应加强防护意识。
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可能导致乙肝病毒传播。进行口腔治疗、内镜检查、血液透析等医疗操作时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需严格执行消毒规范,防止针刺伤等职业暴露。患者接受侵入性操作前应主动告知乙肝感染情况。
长期与乙肝病毒携带者共同生活可能通过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个人物品传播。家庭成员应避免共用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所有成员需接种乙肝疫苗。日常拥抱、握手、共用餐具等行为不会传播病毒。
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乙肝疫苗,建议高危人群定期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水平。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他人共用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若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乙肝病毒携带者应定期复查肝功能,遵医嘱进行抗病毒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饮酒和过度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