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的诊断需结合病史与检查,治疗方法包括生活调整、药物治疗及手术干预。眩晕症可能与内耳疾病、神经系统病变、心血管异常等因素有关,需根据具体病因制定方案。
详细询问眩晕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及诱因,有助于初步判断病因。耳源性眩晕常伴耳鸣或听力下降,中枢性眩晕多伴随头痛或肢体无力。记录既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对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通过眼震检查、平衡功能测试及神经系统评估区分外周性与中枢性眩晕。前庭功能检查可发现自发性眼震,Romberg试验阳性提示小脑或深感觉障碍。血压测量和心脏听诊可排除心血管源性眩晕。
纯音测听和耳蜗电图适用于耳科疾病筛查,头部CT或MRI可检测脑卒中、肿瘤等中枢病因。血液检查包括血糖、电解质和甲状腺功能,必要时进行颈动脉超声或经颅多普勒检查。
急性期可使用盐酸倍他司汀片改善内耳循环,地西泮片缓解前庭神经兴奋性。长期管理可选用银杏叶提取物片促进微循环,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用于梅尼埃病,氟桂利嗪胶囊预防偏头痛相关眩晕。
顽固性梅尼埃病可行内淋巴囊减压术,听神经瘤引起的眩晕需显微外科切除。后半规管阻塞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血管减压术适用于椎基底动脉压迫导致的眩晕。
眩晕症患者应避免突然体位改变,减少咖啡因和酒精摄入,保证充足睡眠。急性发作期需卧床休息防止跌倒,康复期可进行Brandt-Daroff前庭康复训练。定期监测血压和血糖,控制原发病如高血压或糖尿病,症状持续或加重时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