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瘤可通过定期观察、手术切除、激光治疗、抽脂术、药物注射等方式治疗。脂肪瘤可能与遗传因素、脂肪代谢异常、局部创伤刺激、内分泌紊乱、慢性炎症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皮下无痛性肿块、质地柔软、边界清晰、活动度好、生长缓慢等症状。
体积较小且无不适症状的脂肪瘤可暂不处理,建议每6-12个月复查超声监测变化。日常避免反复揉搓刺激瘤体,观察是否出现突然增大、疼痛、表面破溃等异常情况。若瘤体直径超过5厘米或影响关节活动,需考虑其他治疗方式。
传统切除术适用于较大或影响功能的脂肪瘤,通过局部麻醉完整剥离包膜防止复发。术后需保持伤口清洁干燥,7-10天拆线。可能出现血肿、感染等并发症,深部脂肪瘤可能需配合影像学定位。术后复发概率较低,但多发体质患者可能新生其他脂肪瘤。
二氧化碳激光适用于浅表小型脂肪瘤,通过高温气化分解脂肪组织。治疗创伤小且恢复快,但可能需多次操作,对深部瘤体效果有限。治疗后局部会有结痂,需避免沾水直至痂皮脱落。可能出现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瘢痕体质者慎用。
通过负压吸引清除脂肪组织,适用于柔软且界限清晰的皮下脂肪瘤。操作时间短且切口仅2-3毫米,但存在清除不彻底的风险。术后需加压包扎防止血清肿,可能出现皮肤凹凸不平。该方法不适用于纤维成分较多的硬性脂肪瘤。
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等药物可使瘤体萎缩,适用于不宜手术的特殊部位。需多次注射且效果存在个体差异,可能出现皮肤萎缩、色素脱失等副作用。注射后需按压止血,避免剧烈运动。该方法不推荐用于面部等敏感区域。
脂肪瘤患者日常应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减少高脂高糖饮食,适当增加有氧运动促进脂肪代谢。避免长期饮酒及熬夜等可能影响内分泌的行为,发现瘤体异常变化时及时就诊。术后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复查,保持均衡饮食并补充优质蛋白促进组织修复,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伤口张力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