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发黄可能由黄疸引起,主要有胆红素代谢异常、肝胆疾病、溶血性疾病、药物因素、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原因。黄疸表现为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需结合实验室检查明确病因。
胆红素是血红蛋白分解产物,当肝细胞摄取、结合或排泄胆红素功能障碍时,会导致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或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属于此类,因肝脏酶系统发育不完善导致胆红素代谢延迟,通常出生后2-3天出现,1-2周内自行消退。成人胆红素代谢异常可能与吉尔伯特综合征有关,该病在饥饿、疲劳时黄疸加重。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疾病会破坏肝细胞功能,导致胆红素处理能力下降。胆管结石、胆管炎、胆管癌等胆道梗阻性疾病会阻碍结合胆红素排入肠道,使胆汁淤积。这类疾病常伴随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右上腹疼痛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转氨酶升高、直接胆红素占比增加。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会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产生过量非结合胆红素。输血反应、疟疾感染也可引发急性溶血。患者除黄疸外,可能出现贫血、血红蛋白尿、脾肿大等表现,血常规检查显示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间接胆红素显著上升。
利福平、异烟肼等抗结核药,氯丙嗪等吩噻嗪类药物可能引起药物性肝损伤。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使用会导致肝细胞坏死。某些中药如雷公藤、何首乌也可能损伤肝脏。这类黄疸多在用药后1-4周出现,停药后逐渐恢复,严重时需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等保肝药物。
克里格勒-纳贾尔综合征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升高。杜宾-约翰逊综合征和罗托综合征会影响肝细胞对结合胆红素的排泄。这些疾病多在儿童期发病,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诊,部分患者需要光疗或肝移植治疗。
出现全身发黄应避免摄入高脂肪食物,减轻肝脏负担;保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溶血;注意观察尿液和大便颜色变化,如发现陶土色大便或浓茶色尿液需立即就医。建议完善肝功能、血常规、腹部超声等检查,由医生根据病因制定治疗方案,不可自行使用退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