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是一种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皮肤炎症,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治疗方法主要有抗生素治疗、局部护理、物理治疗、中药外敷和手术治疗。
丹毒通常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患者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青霉素V钾片、头孢呋辛酯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这些药物能有效抑制细菌繁殖。治疗期间可能出现恶心、腹泻等不良反应,需及时与医生沟通。
患者应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抓挠或摩擦。可使用生理盐水湿敷减轻红肿,每日更换敷料2-3次。局部可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继发感染。护理时注意观察皮肤变化,如出现水疱或溃烂需立即就医。
对于反复发作的慢性丹毒,可采用紫外线照射疗法。该疗法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皮肤抵抗力。治疗时需佩戴防护眼镜,每次照射时间控制在5-10分钟。急性期伴有高热时不宜采用此方法。
中医认为丹毒属"火毒"范畴,可用金黄散调敷患处。将药粉与蜂蜜调和后外敷,每日换药1次。也可选用三黄洗剂湿敷,具有清热解毒功效。使用前需做皮肤过敏测试,出现瘙痒应立即停用。
当丹毒导致皮肤坏死或形成脓肿时,需行切开引流术。手术在局麻下进行,清除坏死组织后放置引流条。术后每日换药,配合静脉输注抗生素。这种情况多见于免疫力低下或延误治疗的患者。
丹毒患者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减轻水肿。饮食宜清淡,多饮水促进毒素排出。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可适量食用冬瓜、绿豆等利湿食材。保持规律作息,增强免疫力预防复发。治疗期间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如持续高热不退或出现寒战等全身症状,需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愈后注意皮肤防护,避免外伤和蚊虫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