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后发烧多数情况需要警惕感染风险,但危险程度取决于发热原因、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因素。可能由中性粒细胞减少、药物反应、基础疾病活动、院内感染等原因引起。
化疗导致骨髓抑制时,中性粒细胞减少可能引发严重感染。需立即查血常规,出现寒战或体温超过38.3℃时建议急诊处理,可遵医嘱使用头孢他啶、美罗培南等广谱抗生素。
部分化疗药物如紫杉醇可能引起非感染性发热。通常体温低于38.5℃且无寒战,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解热药,同时排除过敏反应。
恶性肿瘤本身可能导致低热,多见于淋巴瘤等疾病活动期。特点为午后发热伴盗汗,可遵医嘱使用萘普生等非甾体抗炎药,需与感染鉴别。
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可能引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表现为发热伴导管部位红肿,需血培养确认病原体,可遵医嘱使用万古霉素等敏感抗生素。
化疗后出现发热应每日监测体温,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体温持续超过38℃或伴有寒战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