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有小洞可能由先天性耳前瘘管、局部外伤、皮脂腺囊肿感染、外耳道炎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局部清洁、抗感染治疗、手术切除等方式处理。
胚胎发育异常导致耳部皮肤形成盲管,表现为耳轮脚前方小孔,可能分泌白色分泌物。无症状无须处理,感染时需遵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滴耳液、莫匹罗星软膏、头孢克洛颗粒抗感染。
耳部皮肤破损后未完全愈合形成凹陷,常伴局部瘢痕。保持创面干燥清洁,避免抓挠,继发感染时可使用碘伏消毒或红霉素软膏。
皮脂腺导管阻塞形成囊肿,继发感染时出现红肿破溃。急性期需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外用夫西地酸乳膏,化脓后需切开引流。
挖耳或进水导致外耳道皮肤破损感染,可能形成局部溃疡。需使用硼酸冰片滴耳液联合口服克拉霉素,避免游泳或使用棉签掏耳。
日常避免挤压瘘口或囊肿,耳部出现红肿流脓应及时就诊,先天性瘘管反复感染者建议手术切除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