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流血可通过压迫止血、清洁消毒、包扎固定、就医缝合等方式处理。伤口出血通常由外伤、凝血障碍、血管损伤、感染等原因引起。
用干净纱布或毛巾直接按压出血部位,持续施压10-15分钟,避免频繁查看伤口。浅表伤口多数可通过压迫有效止血。
止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去除异物,再使用碘伏或酒精消毒。消毒范围应超过伤口边缘2厘米,预防感染。
覆盖无菌敷料并用绷带适当加压包扎,关节部位需限制活动。包扎不宜过紧,需每日检查伤口情况。
深度超过0.5厘米、长度超过2厘米或持续出血的伤口需就医。可能与动脉损伤、凝血功能障碍有关,表现为喷射状出血、瘀斑扩散等症状。
保持伤口干燥清洁,避免抓挠,如出现红肿热痛或渗液需及时复诊。糖尿病患者、老年人等愈合能力较差者需加强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