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后容易发生心力衰竭主要与心肌细胞坏死、心室重构、炎症反应持续存在、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等因素有关。
心肌梗死导致冠状动脉血流中断,心肌细胞因缺血缺氧发生不可逆坏死。坏死区域收缩功能丧失,可通过早期再灌注治疗减少梗死面积,常用药物包括阿替普酶、瑞替普酶等溶栓剂。
梗死区心肌变薄扩张,存活心肌代偿性肥厚,导致心室几何形态改变。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培哚普利、雷米普利可延缓重构进程。
梗死灶释放炎性介质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加重心肌损伤。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具有抗炎作用,需长期规律服用。
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过度活化,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可阻断这一病理过程。
心梗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控制血压血糖,每日监测体重变化,出现气短水肿等症状时及时心内科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