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乳糖不耐受多数情况下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改善,主要与肠道发育成熟、乳糖酶活性恢复、饮食结构调整、继发性疾病治愈等因素有关。
婴幼儿肠道功能未完善可能导致暂时性乳糖不耐受,随着肠黏膜绒毛发育,乳糖酶分泌能力可能自然增强。建议家长优先选择低乳糖配方奶粉喂养。
继发于感染性腹泻的乳糖酶缺乏通常具有自限性,原发病痊愈后2-4周酶活性可逐步恢复。家长需观察排便情况,必要时使用乳糖酶补充剂。
逐步建立耐受的小剂量乳制品摄入训练,有助于刺激乳糖酶生成。家长可尝试从酸奶、奶酪等低乳糖食品开始引入。
克罗恩病、乳糜泻等继发乳糖不耐受需治疗原发病。表现为慢性腹泻伴生长发育迟缓,需通过无乳糖饮食联合原发病药物治疗。
持续至青春期的乳糖不耐受建议检测基因型,日常可选择钙强化豆奶、低乳糖牛奶等替代品保证营养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