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蛋白酶原1正常而胃蛋白酶原2偏低可能由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黏膜损伤、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需结合胃镜检查及临床评估明确病因。
胃体腺萎缩导致胃蛋白酶原2分泌减少,可能伴随胃酸缺乏或上腹隐痛。治疗需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选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铋剂四联疗法,并定期胃镜随访。
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可损伤胃窦部G细胞,导致胃蛋白酶原2合成下降,常伴口臭、餐后腹胀。根除治疗推荐含质子泵抑制剂的三联或四联方案。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酒精刺激可破坏胃窦黏膜,影响胃蛋白酶原2分泌。需停用损伤因素,必要时使用瑞巴派特、替普瑞酮等黏膜保护剂。
部分人群存在胃蛋白酶原2合成基因多态性,表现为持续性偏低但无病理表现。若无症状可暂不干预,建议定期监测胃功能指标。
日常需避免高盐、腌制食物,戒烟限酒,胃部不适持续两周以上建议完善胃镜及碳13呼气试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