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红斑与血小板减少红斑在病因、表现及伴随症状上存在明显差异。艾滋病红斑通常由免疫系统受损引起,可能伴随发热、淋巴结肿大;血小板减少红斑多因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常伴随瘀斑、出血倾向。
艾滋病红斑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相关,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导致皮肤机会性感染或炎症反应;血小板减少红斑多由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药物副作用或血液疾病引起。
艾滋病红斑多为泛发性红色斑丘疹,常见于躯干和四肢,可伴鳞屑;血小板减少红斑表现为针尖至钱币大小的瘀点或瘀斑,按压不褪色,好发于下肢。
艾滋病红斑患者常合并持续低热、慢性腹泻、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血小板减少红斑患者易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出血倾向,严重者可发生内脏出血。
艾滋病红斑需通过抗病毒药物控制HIV感染,辅以免疫调节治疗;血小板减少红斑可采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或血小板输注等针对性治疗。
两种红斑均需及时就医确诊,避免自行用药。日常需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挠,注意观察皮损变化及全身症状进展。